专注电炉铸造10年
全国咨询热线:15028752820

92岁周尧和院士病逝系中国凝固科学与技术开拓者与奠基人

发布时间: 2024-01-27 15:27:36 作者: 火狐体育官网首页登录

  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战士,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际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西北工业大学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周尧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30日5时2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周尧和院士祖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7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1997年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

  周尧和院士曾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航空工业个人最高荣誉——航空金奖以及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员以及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作为我国凝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周尧和院士长期致力于凝固理论与技术探讨研究,是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他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现代凝固理论、铸造过程控制等方面成就斐然、业绩卓著,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独创的新型保温冒口和调压精铸技术,对我国铸造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和引领了集约化绿色铸造在中国的发展,发明的金属熔体纯净化技术和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解决了国家重大急需,为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工业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我们国家科技教育界的一代大师,周尧和院士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博士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0余名,其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为推进我国物理冶金与航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作出了卓越贡献。

  担任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的周尧和,负责主持主题为“铸造和环保”的技术论坛。他发现,世界上很多矿产资源正在趋近枯竭,如果不开源节流、有效地循环利用,一些矿产将在几十年中被人类用尽。为此,1996年4月,周尧和院士来到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带着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设想的他,开始在东海之滨进行“白手起家”式的“第二次创业”。在凝固技术与凝固理论界享有盛誉的周院土,经过长达4年的思考,在上海交大实践“生态材料学”研究。 从1992年起,周尧和院士便开始关注生态材料的研究。他说,“生态材料的研究,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很重要,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将会给子孙后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和麻烦。在我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期间,就曾大力呼吁重视生态材料学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铸造与环境的技术论坛。到交大工作,我就决定以生态材科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的生长点。”

  周尧和一方面开发先进的金属材料回收技术,以提高循环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究提高金属材料性能方法,以节省材料的使用。经过十余年时间的拼搏,他领导的梯队在金属熔体纯净化和高性能材料合成方面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开始向社会提供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与此同时,相关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快速凝固理论、块体金属玻璃的成分设计理论、块体金属玻璃的塑性变形、电磁场作用下金属熔体中夹杂物的运动规律等方面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1997年,周尧和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2012年,获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就在艰苦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的经费支持情况下,生态材料学课题组一步步发展,1998年,课题组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铝熔体中夹杂的电磁分离研究”;1999年,课题组又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并被评为创新性项目;同样在1999年, 课题组开始与美国GM公司合作,接到了一个项目;而在刚刚拿到的“973计划”项目中,交人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将近一半集中在生态材料学课题组。

  对周院士来说,比取得研究成果更高兴的是,他看到自己身后正倔起一支队伍,生态材料学的研究小组已“初具规模”。对这支队伍的成员,周院士如数家珍。

  在我们课题组,上台表演的都是年青人,我的任务是为他们塔好舞台,提供更多的机会。

  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后,博士生开始主要由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构成,他们在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集体观念有所淡薄,周尧和又不失时机地以生态材料学的英文单词Ecologicalmaterialogy开头三个字母“ECO”作为课题组师生的座右铭:“Excellent、Cooperative、Original”,即“卓越、合作、原创”,要求要有出色的成果、合作的气氛和创新的思维。周尧和对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有志气,教师要有志气成为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但这还不够,学生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超过世界上的名家,没有这种成为杰出人才的志气,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二是要讲团结,竞争意识是要有的,但不是组内的明争暗斗,而是和国内外同类研究小组的较量。要想在这种较量中取胜,课题组必须是真城合作的集体;三是肯拼搏,不能只有愿望而不付诸行为,要赶超别人,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后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环境,他又进一步提出,课题组的教师和同学要“心怀祖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上海交大再次创业近20年后,周尧和院士欣喜地看到生态材料这样的领域在上海交大的蓬勃发展与丰硕的成果。年事已高的周院士也找到了新的方式影响交大师生:继续做“顶天立地”的大事。

  2014年,他向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手稿、书信及有关的资料。这次捐赠的主要是他在交大工作期间形成的40余件手稿、书信及有关的资料,包括手稿7份、书信5件、学术论文16篇、证书与聘书12份及视频资料7份。这些资料是其教学科研工作的原始记录,其中一些有很珍贵的价值。如1990年以团长身份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第57届世界铸造会议,会后对世界铸造技术发展水平与动向的总结;1992年1月在杭州举行的(环太平洋)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的英文论文手稿;在凝固技术研讨班上介绍凝固理论与技术的讲稿;1991年获得我国航空工业最高荣誉——航空金奖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得主李政道写给他的贺信(1992年12月21日)。另外,还有他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写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通信(1998年1月3日),以及多次与交大研究生新生座谈时讲话的内容底稿等。周院士捐赠的手稿、书信等档案将对学校档案收藏、校史研究及文博展示发挥重要作用。

  获得“航空金奖”不久的1992年12月21日,周尧和收到了来自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贺信。

  得知您荣获中国航空工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励—航空金奖,这相当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诺贝尔奖”。我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胜利前进。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下一世纪初,华人科学家必将领导人类科学新潮流。祝愿您在航空工业发展上做出新的贡献,祝愿您在新的科研领域里取得新的成就。

  终其一生,周尧和院士始终致力于中国冶金、铸造事业的科学发展和人才教育培训,是中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奠基人和领军者,是一位坚守信仰、精神高洁、人格高贵的科学人。

  1950年,周尧和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3年后被公派到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从机械工程转读冶金,开始俄语又不过关,但他凭着每天学习十六小时之后的毅力,半年时间就自修完了冶金专业本科的所有课程,并在学业上暂露头角。留苏期间,他发明的铸型表面高温强度测试方法和装置获苏联创造发明专利,关于造型材料退让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因见解独到,被收入前苏联的高等院校教材中。1957年获得前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圆满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学成归国后,周尧和被分配到西北工业大学,领导组建铸造专业。靠着满腔热忱,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经过5年努力,硬是在西北工业大学建起了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铸造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也因此跻身国内领先水平。此后一个时期,围绕液态金属停止流动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充型能力的计算方式,利用绝热涂料解决了航空大型薄壁铸件的欠铸问题,研究成果被收入我国高校铸造专业的教科书。

  改革开放以后,周尧和院士探索“优质铸件”理论与技术,成就斐然。他用原理研究入手,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一篇《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被作为1979年中国铸造学会推荐的官方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国际学人。1989年,周尧和院士在西北工业大学创建中国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周尧和院士发明的“调压成型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复杂构件的高质量铸造成形,攻克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成果于199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于1991年获航空金奖。20世纪90年代初,周尧和院士又开辟了“生态材料学”研究的新领域,并迅速转化为诸多大型冶金企业的先进生产力,为更看重环保、节能的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在中国凝固学界,周尧和院士总是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新需求,做对国家经济建设意义重大的课题,并从始至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创造求新的魅力。

  正如“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所言,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上海交大报、上海交大新闻学术网、科学网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