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7-20 11:30:56 作者: 火狐体育官网首页网址
二十年来,从与钢铁科技结缘,到把“钢铁情结”融在骨子里,我见证着首钢转型跨越发展。从踏入首钢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己的人生与集团钢铁业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让首钢钢铁产品更具竞争力,让百年首钢永葆生机活力,成为我毕生的奋斗目标。此次获评“首钢科学家”,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对我们团队长期努力的肯定和鼓励,是集团上下全力支持、团结协作的结果,更是首钢多年来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体现。我们要开拓进取,从始至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不断开发前沿科技,创造出新时代首钢的奇迹和辉煌,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交出满意的答卷!
今年58岁的周德光,是钢铁冶金工学博士。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中,在钢铁冶金领域潜心研究、不断追求,创新突破、攀登高峰,为首钢贡献着科技力量。
“首钢的搬迁调整机遇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使我在这个寻梦、追梦、圆梦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周德光满怀激动地说。
2002年12月,周德光博士后出站来到首钢,仅仅在技术研究院担任科研员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被选拔到首钢三炼钢挂职副厂长,从此也一直伴随着首钢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逐步成为首钢科学技术创新前沿的一名领军者。
2003年8月,周德光被正式任命为三炼钢主管技术的副厂长,2006年1月成为厂长。从三炼钢开始,他走上了科研、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并重的发展之路。他致力于用转炉流程生产轴承、齿轮、82B等特殊钢的研究与组织,引领了国内传统特钢冶炼工艺的转型,成为第二批首钢技术专家。
2008年底,周德光回到技术研究院,担任副总工程师兼技术管理处处长。他精益求精做好所负责的技术、品种、标准等管理工作,“高效低成本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与技术”“高速铁路基建用高强度长材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5项成果分别在首钢和北京市获科学技术奖。
2013年,市场严峻、产能过剩,整个钢铁行业深处“严冬期”,也是首秦公司效益、产品干得最艰难的时期。周德光授命奔赴首秦公司任副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首秦的桥梁钢、水电钢、管线钢、海工钢及复合板等产品研究开发取得巨大进展。首秦有5项新产品获得首发,生产的产品成功应用到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内外多个重特大型工程项目。
企业搬迁,他初心不改一路追随;企业未来的发展,他宵衣旰食慢慢的提升。2018年,首秦产线搬迁至京唐公司,他到京唐公司任副总经理。在周德光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京唐中厚板产线产量稳定、效益逐步提升。首钢中厚板在京唐公司涅槃重生。
伴随着首钢发展的步伐与企业一同奋进,周德光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面对荣誉和成绩,周德光总是谦虚地说:这些都是首钢钢铁人一起努力的结果,自己在其中最多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十年来,从与钢铁科技结缘,到把“钢铁情结”融在骨子里,为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周德光见证着首钢转型跨越发展。从踏进首钢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人生与首钢钢铁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2013年7月,周德光从技术研究院调到首秦公司担任副总经理。那几年,也正逢首钢跨入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大力推进了技术和产品创新。
周德光到首秦公司后,主要负责产品研究开发与技术营销工作,他深知自己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他组织由首秦公司有关专业骨干和首钢技术研究院派驻站技术人员组成的产销研团队,围绕推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市场开发,开始了持续攻关。
在周德光与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首秦公司的桥梁钢、水电钢、管线钢、海工钢及复合板等产品研究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技术开发应用”项目,就是首钢集团以首秦公司为主体,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单位合作研发的,也是首钢搬迁调整后,板材产品首次获北京市及冶金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首钢水电钢的开发自2009年前后开始,通过近十年的开发、改进,产品在市场上经历了替代进口、并驾齐驱,直至超越的历程,可谓十年磨一剑。尤其是在周德光主持下,最终取得了“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从根本上突破了影响世界上水电机组扩容的最大技术瓶颈,即缺乏高强、特厚钢板及配套焊材和焊接成套技术的难题,实现了多个“首创”和“独有”,使首钢水电钢产品和技术在短短几年时间一跃而进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西电东输”和“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秦公司桥梁钢能取得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离不开周德光和小组成员想干事、能干事、主动干事的责任担当。“在产品和市场开发过程中,领先的技术始终是成功的基石”,周德光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桥梁钢发展实践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通过推动首秦公司与桥梁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铁大桥局紧密合作,共同引领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实现多项工艺革新和技术突破,承建多座精品工程,为国家桥梁建设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德光主持完成了“特大型钢桥用低屈强比易焊接高性能桥梁钢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提出的多相组织协同控制技术解决了TMCP工艺生产高强度钢板屈强比高的技术难题;独创了“低温轧制+在线强冷+自回火”的特厚桥梁钢性能成套集成控制技术;通过中国金属学会成果评价,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在屈强比控制和特厚板生产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等多个特大型桥梁工程,累计供应100余座、120万吨,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其中,“新一代370—420MPa级高性能桥梁钢的研制与开发”成果,在2016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2017年度首钢科技奖表彰中,沉甸甸的“特殊贡献奖”奖杯颁给了周德光,是对他多年来科学技术创新奋斗历程的充分肯定。
在首钢钢铁技术创新发展中,周德光积极投身其中,潜心研究解决了制约创新道路上的一个个“卡脖子”难题。“从干长材到干板材,首钢人要干就干出成绩、干成一流。”周德光满怀激情地说。
近日,被誉为“钢板皇冠上的明珠”——9Ni钢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被成功攻克,将推向市场。9Ni钢是国际上LNG储罐普遍的使用的钢种,是国内外业界公认的高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生产难度、高利润空间“三高”产品。
周德光是这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在9Ni钢研发、认证期间,他积极与船级社沟通,制定9Ni钢工厂认可生产及试验大纲,完成了高质量的认可综合报告并提交各船级社。在9Ni钢生产期间,周德光针对产品在冶炼周期、表面上的质量控制、热处理及剩磁等关键技术难题,分课题组织专项攻关。每炉钢坯冶炼、每块钢板轧制及热处理、每个生产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见证了首钢历史上9Ni钢第一次顺利通过五国船级社认证和第一块钢板的正式交付使用。这也标志着首钢京唐在开发高难度中厚板产品的实践中又取得跨越式进步。
与此同时,周德光还带领团队对中厚板在线淬火工艺开展深入研究。2021年,应用厚度范围涵盖12毫米到70毫米,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累计生产高强钢超4万吨,实现降本2000余万元,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提升了首钢高强钢产品综合竞争力。
首钢京唐致力于“以低成本生产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周德光以此作为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与小组成员瞄准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大高技术含量、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国际原油供需发生明显的变化,国内原油储备项目密集启动,储油罐钢需求猛增。2020年4月,首钢京唐成功中标中国石化储油罐用钢5300吨,是中厚板热处理产线投产以来,批量生产最高级别的产品。为保证热处理高强度钢板顺利交货,周德光组建保供项目组。针对工艺技术难点,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方案、生产方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交货进度。储油罐合同顺利交货,各项性能完全达到客户标准,得到客户高度认可。2020年以来,首钢京唐成功供货“三桶油”17个储罐订单。从1个储罐到17个储罐,诠释了京唐产品的良好品质和优质服务。
周德光说,科学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人员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奋勇突破,京唐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梦工厂。
2018年底,周德光刚到京唐时就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项目生产建设用钢。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冬奥会重点工程,总体钢结构工程量达到4100吨,是一个钢筋铁骨的庞然大物。性能要求堪比4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即便发生轻微的晃动,钢结构也能够迅速回弹,在零下20℃的条件下,依然能保持这种韧性。
能够参与奥运工程,是所有钢铁企业的梦想和荣耀,周德光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当时中厚板产线刚刚从首秦公司搬迁到京唐,设备正处于调试阶段。面对挑战,周德光牵头成立专题攻关组,全力组织生产,并安排有关技术人员跟踪工程用钢情况,加强沟通,及时、准确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服务。围绕钢坯的规格性能,他们开发出轧机大压下工艺,最终钢板表面、性能、探伤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生产任务完成后,又迅速安排发货工作,将产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满足了奥运赛事的严格要求。
服务国家大事,助力千年大计,首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贡献“首钢力量”。2019年3月,首钢京唐就雄安新区高铁站项目提供高强度结构用钢达成了长期商务和技术合作协议。该项目需求的Q460GJD高强钢,不仅自重轻、空间小,也是当时最高强度级别的建筑结构用钢,雄安站抗震强度达到了罕见的8.5级。
要“驯服”这种高强钢的厚板构件并不是特别容易。周德光组织专家及技术能手,组成专项技术攻关团队,通过大量试验得出数据,决定采用TMCP(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交货状态替代正火交货状态,极大解决了用户焊接难题。经过多次焊接模拟实验,全部符合工程特殊工艺技术要求。在保障雄安高铁站建设中,首钢京唐累计供货中厚板产品占项目需求总量的近50%。
当前,新能源开发慢慢的变成了全球热点。海上风电即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2020年,为抢占风电市场,使首钢产品实现用户要求,周德光牵头成立了“产、销、研”联合攻关团队,开展海上风电用钢生产的基本工艺及用户服务技术研究。
传统的海上风电用钢采用正火状态交货,存在交货周期长、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钢板焊接性差等问题。为处理问题,周德光与团队提出采用TMCP工艺替换正火工艺生产海上风电用钢的解决思路,成功解决了TMCP态大厚度钢板心部组织粗大的问题,实现了-40℃最大厚度100毫米钢板心部低温韧性的稳定控制,与传统工艺相比,生产周期缩短15天,碳当量降低22%,实现了海上风电用钢的高效生产与制造。相关这类的产品通过了八国船级社认证,为首钢海上风电用钢的推广提供了权威认证支撑,极大提升了首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首钢京唐中厚板应用到40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为国家绿色能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钢京唐产品成功应用到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内外多个重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很多项目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张国家名片。周德光说,一代又一代首钢人不畏艰难、能打硬仗的精神和协同奋进、甘于奉献的作风,早已融入他的身心,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深信,并由衷地期待,百年首钢的明天更加辉煌!
心系首钢、勇攀高峰的信念在攻坚克难中铸就;追求真理、甘于奉献的品质在潜心研究中升华。耕耘在持续创新的沃土,播撒苦心钻研的种子,收获的定是累累硕果。高性能桥梁钢、高强海工钢、高级别管线钢、核电站安全壳用钢……一个个新钢种的首发,让诸多国之重器烙上“首钢”印记,让“一带一路”沿线重特大型工程刻上“中国制造”。“首发”的背后,是周德光逐日追梦、不辱使命的笃志研思。德才兼备的他,以科技烛照公司发展之炬,用创新助力企业腾飞之翼。
“在产品和市场开发过程中,领先的技术是成功的基石。”要领先,就要不停地改进革新,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潜力;要领先,就要不断突破,突破观念、突破常规、突破瓶颈。但创新突破的道路注定艰辛,没有捷径可走,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首钢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严谨治学,爬坡过坎,走出一条独具首钢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